作者:admin 时间:2023-10-13 23:13 人气: ℃
印象里,英国总给人一种正对着法国,和法国隔海相望的感觉。事实上英国的位置,几乎是在法国的正北略偏西的方向,部分地区和丹麦、瑞典这些北欧国家也有纬度上的重合,所以英国的地理位置,大体介于西欧和北欧之间,东临北海,南接法国、比利时,西面是爱尔兰和辽阔的大西洋,北边是挪威和冰岛。
这样的地理位置,也让英国一度深受北欧的影响,在罗马人逐渐淡出英国后,先有丹麦南部的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,以及莱茵河下游朱特人的入侵,让英国从Britain(凯尔特人的一支)变成了England(盎格鲁人的土地),让英国进入了七国时代。后有北欧维京人的入侵,让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,在同维京人的对抗当中,走出了七国混战,完成了英格兰地区的统一。
直到1066年,来自法国的诺曼公爵威廉一世征服英国后,英国才摆脱了北欧的影响,正式加入到了欧洲大陆的事务当中,开始了同法国之间数百年的领土纠纷。
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、斯拉夫人,是欧洲的三大蛮族。其中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,如今仍然广泛的遍布在欧洲大陆上,而凯尔特人的生存空间,已经被压缩到了欧洲的一角,主要居住在爱尔兰和苏格兰地区。
笼统说来,同日耳曼人普遍的金发蓝眼相比,凯尔特人的外貌特征是红发绿眼。大约2000多年前,凯尔特人遍布在西欧的很多区域,他们身材高大,作战勇猛,曾经洗劫过罗马城,是罗马的心头大患。罗马人把居住在今天法国,荷兰,比利时,德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一带的凯尔特人,统称为高卢人,把他们居住的地区,称为高卢。
直到凯撒击败了高卢的凯尔特人,他们就逐渐淡出了欧洲大陆,而此时的英国,同样生活着大量的凯尔特人,他们当中有一支部落,被称为不列吞人,一般认为,这是不列颠这个名称的早期来源。
公元43年开始,罗马人用了3年的时间征服了不列颠岛的中部和南部,大体上就是现今的英格兰地区,而北部的苏格兰高地,罗马人始终无法平定凯尔特人的反抗,后来罗马皇帝哈德良视察不列颠时,下令修筑城墙,来保卫罗马帝国的占领区,城墙全长118公里,这就是著名的“哈德良长城”。
罗马人在英国的统治大约持续了400年,随着帝国的衰落,罗马人已经无力顾及自己的海外领土了,公元407年,罗马驻军全部撤离了不列颠岛,古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也就到此结束。
罗马人的撤离,给不列颠岛带来了权利的真空。此时的欧洲大陆,正处在匈人西迁的历史背景下,欧洲的各民族无法抵抗匈人的骑兵,随后引发了一些列的连锁反应,各民族逐次西迁,这一历史浪潮,彻底击垮了摇摇欲坠的罗马帝国,各个日耳曼人的分支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,其中的盎格鲁人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,来到了不列颠岛。
日耳曼人的到来,给英国带来了第二次外族入侵。此时的凯尔特人,跟罗马人和平共处了几百年,已经完全不是粗犷的日耳曼人的对手。凯尔特人只能再一次被驱赶到北部的苏格兰高地,只留传下了凯尔特人的国王亚瑟,带领着圆桌骑士反抗蛮族入侵的传说。
而入侵的日耳曼人,在不列颠的中部和南部,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,分别是盎格鲁人建立的麦西亚、诺森布里亚和东盎格利亚,撒克逊人建立的威塞克斯、埃塞克斯和苏塞克斯,以及朱特人建立的肯特。这个时期被称为“七国时代”,也是后来英格兰的雏形。
这七个国家的名称,多数是以方位命名的,东盎格利亚就是东盎格鲁,威塞克斯(west)、埃塞克斯(east)和苏塞克斯(south)分别是西撒克逊,东撒克逊和南撒克逊。
至于朱特人建立的肯特王国,因为影响力较小,所以后世提到英国人,只以盎格鲁撒克逊人作为民族标签,而忽略掉了朱特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。
(这张七国时代的地图,看起来十分眼熟,《权利的游戏》基本是参照七国时代的背景来写的,维斯特洛的地图和这一时期的英国地图比起来,还原度极高。)
既然是乱世,总会英雄辈出,日耳曼人统治下的七国时代也不例外。在各路英雄的混战当中,有一件当时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,反倒对英国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,那就是公元597年,教皇格里高利一世,指派学识渊博的传教士奥古斯丁,来到朱特人建立的肯特王国传教。
此时的欧洲大陆,西罗马帝国已经灭亡,同为日耳曼民族的法兰克人、哥特人、汪达尔人先后在罗马人的故地上建立了各自的王国,持续千年的中世纪已经拉开了序幕。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,各王国先后皈依了天主教,作为与欧洲大陆距离最近的肯特王国,成为了不列颠岛最早接受天主教的王国。
肯特王国,位置大体相当于现今英国的肯特郡,与法国隔海相望,当时的肯特国王,娶了信仰天主教的法兰克公主。当教皇的特使来到肯特王国后,国王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,可以利用天主教来加强自己的地位,于是他果断的受洗入教,并且出资修建了坎特伯雷教堂,从此以后,坎特伯雷就成了英国的宗教圣地,坎特伯雷大主教,也就成为了全英国的首席主教,而传教士奥古斯丁,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坎特伯雷的首任主教。
随后,不列颠岛上的各路王国纷纷改信了天主教,宗教的统一,让英国人从精神层面上趋于统一,为日后的政治统一打下了基础。
随后,撒克逊人建立的威塞克斯王国(西撒克逊),逐渐成为了不列颠岛的霸主,和平开始降临,人民也需要休养生息。然而宁静的背后,往往潜伏着危机,这一次,是维京征服降临了。
维京人,亦是日耳曼人的一支,也被称作维京海盗,或者北欧海盗,主要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日德兰半岛,也就是挪威、瑞典、丹麦一带。他们虽然也做海上贸易,但令人印象深刻的,还是海盗。
我们现代意义上日耳曼人的概念,已经几乎等同于德国人。事实上日耳曼人是古罗马人对北方蛮族的一个十分粗略的统称,包括法兰克人、盎格鲁人、撒克逊人、维京人、哥特人等等一系列的北方蛮族,他们之间是并没有太深的民族认同的。
所以日耳曼人这个称呼,大概有些类似于印第安人,这也是欧洲人对于美洲原住民的笼统称呼,而并没有具体区分玛雅人,阿兹特克人或者印加人。
从公元8世纪开始,直到11世纪,维京人不断南下,侵袭欧洲沿海和不列颠岛,给欧洲各民族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,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导致这一时期的欧洲,直接被命名为“维京时代”。
维京人对英国的侵袭,第一次历史记载是在公元789年。此时的维京人,生活状态还十分原始,信仰奥丁神为主神的多神教。与已经皈依天主教的英国人相比,他们在文化上极为落后。
在此之前,维京人的侵袭方向主要向东,也就是芬兰,俄罗斯方向。他们并不知道,北海的西侧,还存在着相对富庶的不列颠岛。由于维京人常年在海上与风浪搏斗,所以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,维京人的海船船身细长,吃水很浅,灵活轻便又耐风浪,维京人就是驾驶着这些海船,配合着粗浅的航海知识,最终发现了不列颠岛。
甚至可以认为,维京人对于不列颠岛的发现,跟700年后,西班牙人发现新大陆相比,背后的探索、掠夺、冒险的精神,几乎是一脉相承的,可以看做是大航海时代的前奏。
此时的不列颠岛,没有任何一个王国能对抗维京人,他们强悍的性格让盎格鲁人、撒克逊人无从招架,他们在不列颠的腹地安营扎寨,他们控制的区域被称为“丹麦区”,这个区域覆盖了七国当中的麦西亚、诺森布里亚和东盎格利亚,也就是盎格鲁人所建立的三个王国。唯一的希望,就是撒克逊人建立的威塞克斯王国。
威塞克斯通过多年的征战,成为了这一时期不列颠的霸主,而维京人的到来,打破了威塞克斯的统一进程。经过了早期对不列颠岛的掠夺,此时的维京人,已经逐渐转变为想要占领这个气候条件比北欧更好的土地了,一如曾经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占领不列颠一样。
苏格兰和威尔士的高地,已经被凯尔特人占据,如果维京人的愿望成了真,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就要无家可归了。就在维京人将要一统不列颠岛的关键时刻,一位威塞克斯的国王横空出世,他就是英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“大帝”级人物,阿尔弗雷德大帝。
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历史功绩,一是扭转了同维京人之间的战略态势,使威塞克斯从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相持。二是成为了分裂的日耳曼地区公认的领袖,为随后的英格兰的统一,打下了基础,三是颁布了《阿尔弗雷德法典》,成为了英国习惯法的基础。
随后的几代威塞克斯国王,明君辈出,相继向北开疆拓土,让维京人毫无招架之力,“丹麦区”的土地被一步步蚕食,威塞克斯进入了全盛时代。直到维京人“克努特大帝”的出现,彻底扭转了局面。
“克努特大帝是丹麦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,鼎盛时期的克努特大帝,领有丹麦国王,英格兰国王和挪威国王三顶王冠,建立了一个以北海为中心的庞大的”北海帝国“。此时的威塞克斯,因为一个昏庸的国王,导致了王国的崩溃,这给了维京人逆袭的机会,彻底击败了威塞克斯。
从维京人入侵不列颠岛开始,三百年以来,维京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统一了不列颠王国。
克努特大帝去世于公元1035年,如果这个庞大帝国能够维系下去,那么以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体的英格兰,后来的历史,可能全部要改写,英国人将以维京人的面貌融入到欧洲大陆当中,那么后来的英国,给人的印象,可能就会更偏向于瑞典或者挪威的感觉。
然而此时的欧洲,还没有明确长子继承的制度,如同200年前的查理曼大帝分封法兰克王国一样,克努特大帝也把自己庞大的帝国分封给了自己的三个儿子,这三个儿子分别继承了丹麦国王,英格兰国王以及挪威国王,北海帝国就此分裂。
当然,这样一个地理分散的北海帝国,即使由一人继承,后世也很难维系其统一,极少有国家能具备统治分属不同大陆的几块领地的能力,也许土耳其勉强算一个,只不过伊斯坦布尔几乎包含了一个民族全部的荣誉,这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的。
克努特大帝的后代在英格兰无法行使有效的统治,无奈之下,威塞克斯王朝的继承人爱德华,被请回了英格兰,继承了英格兰的王位,威塞克斯王朝也在这次加冕当中复辟了。
国王爱德华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,所以也被后世称为“忏悔者爱德华”。爱德华早年曾经逃到法国的诺曼底避难,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。这让爱德华对诺曼底产生了天然的好感,复辟后任命了很多来自诺曼底的高官,并且爱德华的母亲就是诺曼公爵的女儿,这就让法国的诺曼公爵跟英国王室,产生了交集。
爱德华死后无嗣,他岳父的儿子哈罗德继承了王位,而在英吉利海峡的对面,改变英国历史车轮方向的诺曼公爵,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,开始了第四次也是划时代意义的一次征服,也就是诺曼征服,英国的历史正式进入了下半场。
因为他的父亲只有他一个儿子,这让威廉能够以庶出的身份继承家族的爵位,这在血统至上的欧洲中世纪时代,是一个极大的硬伤,所以被世人称为“私生子威廉”或者”杂种威廉“,又因为后来以征服者的身份占领了不列颠,所以也被称为“征服者威廉”。
诺曼底意为诺曼人的土地,是一个由诺曼人建立的,效忠于法国王室的公国,与英国只隔了一条英吉利海峡。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,也成为了二战时期美军理想的登陆地点。而诺曼人,直译过来就是“北方人”的意思,他们同样也是维京人的一支。
在公元8世纪至11世纪的“维京时期”,维京人以北欧为出发点,分别向不同方向对欧洲进行侵袭,在把不列颠岛搅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同时,另一支维京人在法国却没有占到太多的便宜。
与英国不同,这一时期的法国,已经进入到了王权时代,城堡加骑士的战术体系,让维京人难以招架,经过了上百年的对抗,维京人最终向法国王室称臣,并受封为诺曼底公爵,到了1066年诺曼征服时,维京人在诺曼底已经经营了150年。
所以单纯从血统的角度来说,诺曼征服也可以算作是又一次维京征服。但从文化背景上来看,相比于北欧亲戚,他们更倾向于自身的法国认同。此时的法国无论从文明层级上,还是文化程度上,都要高于英国以及北欧,所以在诺曼底公国内部,从公爵到贵族,都认为自己是一名法国人,并且都以说一口流利的法语为荣。
从这个意义上来讲,诺曼征服无论如何都不能算作是维京征服的延续,而是具有独立文化特点的,来自欧洲大陆的征服,并且这一次的征服,给不列颠岛带来的,是文明层级上的提升。
威廉一世出兵不列颠岛,所打的旗号,是曾经救过英格兰国王哈罗德,据说哈罗德曾亲口承诺,为报答威廉一世,死后将立其为王位继承人。哈罗德与威廉一世是表兄弟关系,所以至少在当时,这样的继承关系在法理上是能说得通的,所以诺曼征服也并未为被当时的人认为已经开启了新的王朝。
无论事实的真伪如何,哈罗德不可能为了曾经的一句似有非有的承诺,而轻易将王位让出,威廉一世要想达到目的,必须诉诸于武力。1066年9月28日,威廉一世率领军队在英格兰登陆,通过一场黑斯庭战役,一举击败了哈罗德,登上了英格兰的王位,开启了国祚延续88年的诺曼王朝。
从此以后,英国本土再未受到来自外族的侵略,盎格鲁撒克逊文化、维京文化和法兰西文化在英国被融为一体,形成了独有的英国文化,之后的大英帝国,就诞生在这样一个文化土壤当中。
这一点跟印度文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同样是数次被外族入侵,英国在这个过程当中,完成了民族融合,而印度却在这个过程中,形成了种姓制度,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,可能是因为,无论是盎格鲁萨克逊人,还是维京人,抑或法兰西人,追根溯源,都同属于日耳曼人,外貌特征几无差别,这一点极大的降低了民族融合的难度。
然而虽然是同源的种族,在切身利益面前都是不会让步的,威廉一世为了加强对英格兰的治理,对内施行了集权统治,将传统的封建制度,所谓“我附庸的附庸,不是我的附庸”,改为了“我附庸的附庸,还是我的附庸”,国王成为了主导一切的角色。
为了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的反抗,威廉一世大量的没收了原属于盎格鲁萨克逊贵族的土地,将全国五分之一的土地划为自己的领地,又将其余土地大量封赏给自己手下的骑士,分别派往各地驻守。同时,为了巩固这个横跨海峡的王国的统治,威廉一世给诺曼公爵治下的贵族,同时在英格兰也分封了一块土地,这样同一个贵族,就在法国和英国各领有了一块土地,这样一个举措,也增加了王国内部的凝聚力。
威廉一世的到来,彻底改变了英国历史的走向,在宗教、文化和商业领域,都使英国从北欧的风俗,转变成了欧洲大陆的风俗。同时他也引入了法国的生活习惯,并且对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英语,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英国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。
为了统计王国的财政,威廉一世颁布了《末日审判书》,内容包括每个庄园、牧场、鱼塘的面积及价值,以及农民的数量等,这是一次英格兰版的经济普查,之所以命名为《末日审判书》,意为所记录的内容务须详实可靠,强调了权威性与最终性。
根据《末日审判书》记录,此时全英格兰人口为150万,其中农民占90%以上。同时期的法国,人口大约为650万,在和法国的实力对比上,还处于明显的下风,英法之间,长达数百年的恩怨,即将上演。
威廉一世的长子罗伯特,继承了家族在诺曼底的封地,二子早逝,三子威廉二世,在威廉一世死后,继承了英格兰国王的王位。这就让四子亨利十分尴尬,因为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家族的领地。
在隐忍多年之后,四子亨利杀死了二哥威廉二世,囚禁了大哥罗伯特,自己登上了王位,这就是诺曼王朝的第三任国王,亨利一世。
亨利一世子女众多,然而嫡子当中,除去早夭的次子,只有长子威廉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。在一次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海难当中,已经成年的王位继承人威廉落海身亡,这让诺曼王朝出现了继承人危机。亨利一世无奈,只能将女儿玛蒂尔达立为诺曼王朝的继承人。
在此前的欧洲历史上,没有女性国王的先例,但在亨利一世的坚持之下,贵族们也并未过度反对这个决定。此时的玛蒂尔达,已经嫁给法国贵族安茹伯爵若弗鲁瓦五世,一旦亨利一世去世,依照法理,她将回到英格兰继承王位。
然而亨利一世的去世十分突然,事先毫无征兆,消息灵通的亨利一世的外甥,来自法国布鲁瓦的贵族斯蒂芬闻讯,立即奔赴英格兰,并在伦敦被拥立为国王,那些曾被亨利一世强迫发誓效忠自己女儿的贵族们,显然并不真心愿意被女人所统治,所以虽然斯蒂芬不是诺曼家族的直系后代,但是其母亲是征服者威廉女儿的身份,让他们更愿意选择听命一位男性国王。
严格来说,斯蒂芬不是诺曼公爵的直系男性后代,所以不能算作是诺曼王朝的国王,也的确有少数历史学家将斯蒂芬临朝的19年时间,单独列出,称为布鲁瓦王朝,但这样的说法并没有被广泛接受,这应该是考虑到如果按此划分,会让英国的历史谱系太过散碎,所以依照惯例,斯蒂芬仍然被算作是诺曼王朝的第四位国王。
此时的英格兰法理继承人、安茹伯爵夫人玛蒂尔达,正怀着她的第三个孩子。她的长子亨利,也就是金雀花王朝的开国君主亨利二世,现在还不满3岁。在接下来的19年里,玛蒂尔达在丈夫安茹伯爵若弗鲁瓦五世的协助下,同斯蒂芬展开了多次的王位争夺战争,最终双方各自妥协一步,由斯蒂芬继续担任英格兰国王,同时将玛蒂尔达的长子亨利,立为王位的继承人。
公元1154年,斯蒂芬去世,诺曼王朝正式结束,即位的亨利二世,因为其家族来自于法国的安茹,所以由此开启的王朝,被命名为“安茹王朝”,又因为相传他的父亲,安茹伯爵若弗鲁瓦五世,喜欢在自己的帽子上插上金雀花,所以这个新王朝,也被称为“金雀花王朝”。
金雀花王朝,是英国各王朝当中,占有欧洲大陆的领土面积最大的一个。所以金雀花王朝的建立,让英国同欧洲大陆的联系,越发深入起来。
与诺曼公爵的维京背景不同,安茹伯爵是更为古老的法国贵族,作为开国君主的亨利二世,他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法国,他本人更是一个地道的法国人。所以金雀花王朝的法国认同要更甚于诺曼王朝。
在亨利二世19岁的时候,他与阿基坦的女公爵埃莉诺结婚,此时的埃莉诺已经年满30岁,刚刚因为生育问题,与法国国王,卡佩王朝的路易七世离婚。
这样悬殊的年龄差距,也说明了这桩婚姻的政治意图,在随后继承了英格兰国王后,年轻的亨利二世同时领有英格兰、诺曼底、安茹以及阿基坦四块领地,一跃成为了欧洲最有权势的君主之一。
这个比诺曼王朝更为强大的金雀花王朝,让法国卡佩王朝的路易七世非常恼火,明明不久之前还是宣誓效忠于自己的安茹伯爵,转眼之间就成了面积远大于自己的巨无霸,如果仅仅是领有英格兰的领土也就算了,问题是现在亨利二世光是在法国的领土,就已经远大于法国国王实际控制的领地,这让路易七世极为不爽,英法之间的恩怨,就此开始。
在随后的几十年的较量当中,英国的亨利二世父子三子,同法国的路易七世父子二人,展开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,并且跟父亲们比起来,他们的儿子们的名气和影响都要更大。
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任国王,亨利二世的次子,就是鼎鼎大名的“狮心王“理查一世,第三任国王,则是对英国历史影响更为深远的”无地王“约翰,而法国卡佩王朝路易七世的儿子,是狡猾的”狐狸“腓力二世。
这五位国王之间,时而对峙,时而互相拆台,有明主,有昏君。随着他们相继过世,各自都对自己的王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亨利二世可以算作是法王路易七世的一生之敌,虽然法王比英王年长12岁,然而无论是精力上还是能力上,亨利二世都远胜对方。这让法国在这个阶段,一直处于对抗的下风。并且二人还先后娶了阿基坦的女大公埃莉诺,这也让路易七世成为了亨利二世的前夫哥,这个中滋味,恐怕只有路易七世才能体会。
并且亨利二世对不光对外取得了节节胜利,治国也是一把好手,他在位期间,改革了英国的司法,加强了国王的权利,同时他还做了一件在当时看来无关紧要的小事,在同法国国王路易七世的对抗时,亨利二世召回了远在巴黎的英国学者,这些学者回国后聚集到了牛津继续教学和研究,这实际上就是牛津大学的前身。
然而前半生的顺风顺水,似乎耗尽了亨利二世的运气,晚年的亨利,妻子埃莉诺带头领着儿子们造他的反,而老对手路易七世去世后,他的儿子腓力二世是一个狡猾又难缠的对手,这让晚年的亨利二世心力交瘁。
说起来,亨利二世还是路易七世的托孤之人。晚年的路易七世,自认不是亨利二世的对手,亨利二世也没有对路易七世赶尽杀绝,所以二人曾经度过了一段相安无事的蜜月期。
路易七世去世前,因为儿子腓力二世刚满14岁,无法亲政,所以安排了国内的几大贵族共同摄政。因为担心自己年幼的儿子无法掌控局面,路易七世请求亨利二世能够从旁协助,也许是多年来对法王的碾压,让自己太过于自负,亨利二世欣然接受了路易七世的请求。然而万没想到的是,这个决定竟成了自己晚年的噩梦,并且遗祸给了子孙。
腓力二世登基后,一改路易七世以来法国的颓势,他先是扶持亨利二世的儿子理查,反叛自己的父亲,随后理查即位后,又扶理查的弟弟约翰反叛自己的哥哥,等到约翰即位后,又扶持约翰的侄子反叛自己的叔叔,总之,一个腓力二世,把英王父子几个,搅了一个鸡犬不宁。
1189年,亨利二世败在了自己的儿子理查和腓力二世手里,含恨而死,理查于同年即位,是为理查一世。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。
理查一世的一生都在战斗,其中最被人熟知的,是他直接参加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。
十字军东征前后共发动了九次,是天主教世界为夺回被占据的圣城耶路撒冷所发动的战争。其中阵容最豪华的一次,就是理查一世参加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。
此次东征,英格兰派出了国王理查一世,法国方面派出的是狡猾的腓力二世,神圣罗马帝国派出了皇帝“红胡子巴巴罗萨”腓特烈一世,这是欧洲各国所能派出的最强阵容,而迎战的一方,则是世界的英雄,苏丹萨拉丁。
然而这次十字军最终没有形成三王斗一王的火星撞地球的场面,腓特烈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历史上,屈指可数的伟大皇帝,却在这次十字军东征的路上,渡河时坠河溺亡。而腓力二世,带着法国军队转了一圈之后,就回到了法国,开始在英国的后院搞起了小动作,只剩下狮心王理查,在中东单打萨拉丁,这也成就了理查一世一生最高的荣誉。
经过了一场艰苦的大战,理查一世和萨拉丁二人惺惺相惜,约定双方停战3年。带着这份停战协议,理查一世开启了返程之旅。然而身后的法王腓力二世,早已经给他布下了重重的陷阱,他先是怂恿理查的弟弟约翰在英国国内作乱,又散布谣言,称理查一世跟萨拉丁私下里达成不利于天主教世界的协议,让欧洲各王室贵族对理查恨之入骨。
理查一世为了避免麻烦,决定返程时化装成商人,走小路回英国,无奈途径奥地利时,被奥地利大公俘虏,并被送到了神圣罗马帝国。据说审判理查一世时,他为自己辩护时神态自若,威风凛凛,从此获得了“狮心王”的称号。最终,神圣罗马帝国同意,英国可以用30万磅的赎金,赎回国王。
回到英国后,理查一世整顿军队,就开始对腓力二世的讨伐。此前腓力二世趁理查远征中东,获取了大量金雀花王朝在法国的领地,本想能借他人之手,一并除掉这个战斗力爆表的对手,没想到理查能顺利回国。
这一次理查一世来势汹汹,发誓要灭掉法国。腓力二世搞事情的本事很大,可打仗的本事却一般,在查理一世面前,他毫无还手之力。最后是教皇英诺森三世出面调停,因为此前约定的3年停战期已到,所以教皇想要组织第四次十字军东征。双方这才罢兵。
随后理查一世顺便对内进行了一场平叛,经历了大风大浪的狮心王,并没把这次行动放在眼里,只带了一顶头盔就上了战场。猝不及防射来一支冷箭,正中了理查的肩膀,这不算致命的箭伤,却因为伤口处理不当,导致了伤情迅速恶化,一代英雄理查一世,竟然就此离世。
去世前,理查要求死后把自己葬在父亲亨利二世的脚下,征战了一生的理查一世,到此流露出了对当年反叛自己父亲的深深愧疚。
公平的说,理查一世不是一个好儿子,他让自己的父亲在自己发动的叛乱中羞愤而死,他也很难算一个好国王,他在位十年,对内可以用横征暴敛来形容,几乎把时间全都花在对外征战上面,然而他却又极受爱戴,因为他给当时的英格兰,带来了极高的荣誉,此前从未有英国国王,能给整个天主教世界和世界,带来如此大的震颤。
跟理查一世相比,他的弟弟,“无地王”约翰,则以另一种方式被世人铭记,并且约翰对后世的影响,要更大于他的战神哥哥。
法王腓力二世终于松了一口气,理查一世这头怪兽,终于被上帝收走了。此前,他曾经趁理查一世远征之际,怂恿约翰反对理查,如今约翰已经即位,他又开始故技重施,怂恿约翰的侄子来反对约翰。约翰想效法他的哥哥出征法国,结果大败而归,丢掉了王朝在法国的全部领地。
约翰自然不能甘心,回到英格兰后,又效仿他的哥哥,对大小贵族进行盘剥,然而理查一世的盘剥,给人民带来了荣誉,而约翰连吃败仗,还要横征暴敛,这就让英格兰的各个阶层日益不满。终于,教会和贵族们不再沉默,开始联合起来反对国王。
最终,在各方的压力之下,约翰被迫跟各界达成了谅解,贵族和教会为了保证国王今后不会再横征暴敛,任意没收教会和贵族的土地和财产,所以拉着国王一起,共同签署了一份保证书,这份保证书一共65条,也就是后世英国的基石性文件《大》,签署的时间是1215年。
《大》的意义,在英国历史上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。他第一次明确了“王在法下”的治国原则,他的内容并不高深,主要说的是:国王不能侵犯教会的权利,国王只能征收被俘的赎金,以及长子受封和长女出嫁的礼金,除此之外,未经同意,国王不能另行征税。国王还必须保证贵族和骑士的财产继承权,不能对自由人进行逮捕、剥夺财产、流放等伤害。
可以说,正是从《大》开始,英国开始模糊的运用法律来限制王权,这让英国走上了一条有别于欧洲其他国家的成功之路。让在王权和教权双重压迫下的中世纪,透出了一丝现代化的曙光。
不过对王权的约束,肯定不会是一劳永逸的,在后世诸王的统治下,时而王权强盛,《大》就被取缔,时而王权任性,《大》就被重拾,英国的现代化进程,就是在王权与《大》之间一次次的博弈当中,逐步向前的。
至于国王约翰,签署了《大》之后,他就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,这样一个庸碌的国王,也让后世的英国,再也没有一位取名为约翰的国王,所以同其他二世,三世的国王名字不同,约翰这个名字,在英国历史上仅此一位,所以他只被称为约翰国王,而不是约翰一世。
值得一提的是,约翰的父亲亨利二世在位时,曾给自己的儿子们都分封了各自的属地,唯独约翰作为最小的儿子,没有得到分封,所以世人一度称其为“无地王约翰”。后来约翰竟然真把父兄留给他在欧洲大陆上的土地丢的一干二净,这也算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了。
约翰死后,他九岁的儿子亨利三世即位,成为了金雀花王朝的第四位国王。亨利三世做了50多年的国王,是金雀花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。然而他的一生,却和他的父亲极像,无所作为而又影响深远,因为他可以算作是开启英国议会制度的第一人。
跟《大》一样,英国议会制度的萌芽,也开始于一位治国无能的国王,虽然他为人和善,信仰虔诚,但却缺乏判断力,懦弱无能又野心勃勃。
亨利三世成年后,娶了法国普罗旺斯伯爵的次女,此时的法王路易九世,也就是狐狸腓力二世的孙子,则娶了普罗旺斯伯爵的长女,这样英王和法王就成了连襟,所以英法之间也就有了一段比较平缓的和平期。
因为这一层关系,很多在本国没有封地的法国贵族就纷纷来到了英国,希望能在英国找到一些合适的机会。这些人里就包括了英国议会制度的创始人,孟福尔。
孟福尔也被译作蒙德福特,全名是西门·德·孟福尔,是法国贵族的后裔。父亲过世后,按照惯例,家族的全部遗产都给了孟福尔的长兄,为了能有一个好前程,孟福尔来到了英国,希望能在英国施展抱负。
亨利三世接见了孟福尔后,对他十分赏识,封孟福尔为兰开斯特公爵。不久之后,仪表堂堂的孟福尔,又得到了亨利三世妹妹的垂青,成为了国王的妹夫,可谓是平步青云了。
矛盾的激化,开始于1254年,亨利三世与教皇英诺森四世达成了协议,教皇将西西里岛授予了亨利三世的儿子,但此时西西里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控制之下,亨利三世需要通过战争方式才能获得领土,也就是说,教皇只给了一个授权,领土还需要自己去打。
亨利三世为了发动对外战争,开始了对内强行摊派,要求每位贵族都要缴纳三分之一的收入作为军费,这已经严重违背了《大》的精神,贵族们全副武装的来到国王面前,国王的妹夫孟福尔,带头反对国王,成为了贵族们的领袖。
1258年,亨利三世被迫对贵族妥协,接受了贵族们提出的《牛津条例》,条例规定,国家大事不能由国王一人决定,由贵族们组成的议会,每年召开三次,国王和议会共同制定国家的政策。和《大》强调对王权的约束相比,《牛津条例》更强调国王与贵族的共同治理。这两份文件分别对后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然而仅仅三年后,亨利三世就违背了《牛津条例》的精神,并把孟福尔驱逐出了英国。孟福尔则带领贵族一路打回英国,击败了国王的军队,并且一举俘虏了亨利三世和太子爱德华。这位太子,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爱德华一世。
俘虏了国王后,孟福尔主政英格兰,因为孟福尔名为西门,所以这一段时期被成为“西门会议”。然而孟福尔并无治国才能,九个月后,太子爱德华逃出牢笼,带领军队击败了叛军,孟福尔被杀,国王重新回到了王座上。
此后几年,亨利三世并无作为,太子爱德华逐渐成为了英格兰的实际统治者。由于亨利三世对待宗教十分虔诚,并且极为崇拜诺曼征服之前,威塞克斯的国王”忏悔者爱德华“,所以自己的儿子出生后,就被取名为爱德华。
这是一个地道的英国名字,此前诺曼王朝和金雀花王朝的国王,无论是威廉还是亨利,无一不是欧洲大陆上的法国名。而生下了太子爱德华,也成为了亨利三世一生唯一值得骄傲的事。
爱德华一世,是金雀花王朝的第五位国王,因为身高腿长,所以被称为”长腿爱德华“。如果看过电影《勇敢的心》,里面的英格兰国王,便是爱德华一世,而电影里国王懦弱的同性恋儿子,就是金雀花王朝的第六位国王,爱德华二世。
爱德华一世在英格兰历史上,可以算是一位”武帝“级的国王。经历了约翰和亨利三世两任昏庸而又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国王,金雀花王朝迎来了一位开国君主亨利二世级别的国王,整体实力要高于他的曾祖狮心王理查一世。
此时的不列颠岛,英格兰,苏格兰和威尔士,都是相对独立的政权,而苏格兰和法国之间,一直暗通款曲,共同对付英格兰。为了夺回”无地王约翰“丢掉的欧洲大陆领土,爱德华一世首先开始了对不列颠岛的征服。
通过了一系列的征战,威尔士被永久纳入到了英格兰的版图内,为了加强对威尔士的统治,爱德华一世把威尔士亲王的头衔,授予了自己的太子爱德华二世,从此以后,威尔士亲王就成了英国王储的固定头衔,一直延续至今,当今的威尔士亲王,便是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。
相比威尔士,苏格兰的面积更大,人口也更多。爱德华一世在完成了对苏格兰的征服后,因为过于严苛的接管政策,导致了苏格兰的人民起义,代表人物就是威廉华莱士。
关于威廉华莱士,包括出身,家庭,外貌等,都没有准确的记载,他的事迹,很多都来自于苏格兰的民间传说,但后期威廉华莱士带领起义军对抗英格兰军队,则确是历史事实。虽然华莱士的起义最终失败,但无疑给苏格兰人注入了不屈的精神内核,这可能是后来英格兰始终无法真正征服苏格兰的原因所在。
至于爱德华一世,在对外取得一些列胜利的同时,作为一个强势国王,对内居然能够遵守《大》和《牛津条例》的精神,定期召开议会,一切国家事务,都能够在议会的框架下进行讨论,这无疑给英国后来的宪法政治,打下了很好的基础。
然而这样一位文治武功双双在线的国王,继任者却懦弱无能。爱德华二世无疑是整个金雀花王朝最为昏庸的国王,他甚至没有得到一个善终,而是被法国公主、王后伊莎贝拉和她的情人废黜,并被人用烧红的铁钳爆菊而死,在整个英国历史上,也算是结局最不体面的一位了。这样看来,这位心狠的法国公主,跟《勇敢的心》当中,苏菲玛索的形象,好像大不一样。
作为金雀花王朝的第七位国王,父亲被弑后,十五岁的爱德华三世即位英格兰国王。主少母壮的情况下,太后和她的情人并没有把年轻的国王放在眼里,然而仅仅三年后,爱德华三世亲政,立刻处死了母亲的情人,同时囚禁了他的母亲,直到三十年后太后去世。
报了杀父之仇后,爱德华三世就开启了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一场战争,也就是英法百年战争。
此时的法国,卡佩王朝已经结束,卡佩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查理四世,同时也是爱德华三世的舅舅,死后无嗣,按照继承顺序,爱德华三世是最有资格继承法国王位的人选,然而法国人绝不想让一位英格兰国王来统治法国,所以选择了继承顺位靠后的腓力·瓦卢瓦为国王,也就是腓力六世,法国也从此开启了瓦卢瓦王朝。
1337年,爱德华三世因为不承认腓力六世的国王身份,所以自封为法国国王,同时爱德华三世联合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,共同对抗法国。在腓力六世提出收回爱德华三世在法国阿基坦的领地后,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,正式拉开帷幕。
Copyright © 2002-2023 立即博app 版权所有